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:送AI上太空 未来将达到千星规模!

今日12时12分,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,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。

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:送AI上太空 未来将达到千星规模

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。

据了解,计算卫星是有别于通信、导航、遥感卫星的第四类卫星。

通常情况下,卫星把接收到的数据传回地球,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,即“天感地算”。但这种模式受带宽限制,数据传输效率低,信息损耗大。

而计算卫星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实时在轨处理,实现“天感天算”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:“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,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。”

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是国星宇航发起的“星算”计划首次发射,也是之江实验室“三体计算星座”的首次发射。

据介绍,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、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,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,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。

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、组网、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。

首发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,实现特定场景由“天数地算”向“天数天算”转变,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。

每颗卫星均具有星载智算系统、星间通信系统,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,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。

在性能方面,计算卫星单星的最高算力达744TOPS,首发星座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,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。

与此同时,卫星还搭载了80亿参数天基模型,能够对L0-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,用以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、天文科学观测等任务。

按之江实验室此前公布的计划,其将在2025年全年将完成超50颗星座布局。

2027年前,至少完成100颗左右的卫星规模建设。

未来,将达到1000颗星的规模,在太空中形成有效的计算基础设施支撑。